开云app手机

抗战中徐向前突然调离前线,五年未打一仗,毛泽东真实意图是什么
开云app手机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开云app手机 > 产品展示 >
抗战中徐向前突然调离前线,五年未打一仗,毛泽东真实意图是什么
发布日期:2025-01-23 05:12    点击次数:196

1940年5月,正在前线指挥战斗的徐向前接到了延安党中央的命令——参加七大。

徐向前交代好了部队的事务之后,便带着少数的警卫员策马奔赴延安。

可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,徐帅这一离开,就整整五年没有再指挥过战斗。

从1940年退居后方,再到解放战争才重新执起帅鞭,荣升十大元帅之一。

那么,徐向前没能参与战斗背后,体现了毛主席怎样的高明想法?

接下来,让我们一一明说:

从西征说起

徐向前,1955年被授予开国十大元帅的荣誉,足以见得徐帅的军事能力,这么一位骁勇善战的元帅,在抗日战争却没能指挥几年的战斗。

首先需要说明的是,徐帅在抗战关键时期被调离前线,和他的作战能力没有关系,更没有内部因素的影响。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呢?我们需要先从1936年说起。

展开剩余93%

这一年的十月,徐向前带领的西路军接到了中央的一个重要任务——西征。

西征的目的主要有二,其一是剿灭盘踞在西北的马家军,其二是为了和苏联取得联系而扫清道路。

马家军在西北盘踞多年,兵力早已发展到两万余人,而徐向前的西征军刚刚组织起来没多久,这显然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。

党中央将这个困难且重要的任务交给徐向前,足以见得中央领导人对徐向前的信任。

作为西北的“山大王”,马家军面对着红军的到来,立即便派出主力部队对西路军实施包围,并且利用地形优势,骑兵优势,很快将西路军困住。

这时,可能有人会质疑作为总指挥的徐向前的指挥能力,但这显然是无稽之谈。

刘伯承元帅曾说过,军中有两个最会打仗的人,一个是粟裕粟司令,一个是徐向前徐总指挥。

徐向前从1929年奔赴湖北开创革命根据地开始,将八百人发展为上万人的红四方面军,并靠着自己“围点打援”的战术,仅在1931年便歼灭了六万多国民党军队。

在那段艰难的红军战斗史里,红军总共歼灭了六十多万国民党军队,其中有四十万敌军是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完成歼灭的。

当然,徐向前的指挥才能不是歼灭敌军人数所能体现的,深知这一点的党中央才敢让徐向前带队西征。

可奈何客观因素实在太多,地形地势,敌军数量和实力均是马家军占优,再加上西征军远离根据地,后方补给问题也很大。

所以这次任务最终失败,西征军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,强如徐帅也难以挽回败局,于是只能让战士们突围。

徐向前和陈昌浩一同返回中央,一路上可谓是风餐露宿,严重的时候甚至需要乞讨求生。

最终,徐向前终于回到了中央,党内领导人无不为徐向前的坚强意志所感动。

这次西征,给徐向前带来了两个极深的影响:

第一,徐帅因为身心俱疲,再加上返回中央时遭遇了无数磨难,身体状况变得很差,为日后的健康埋下了巨大的隐患。

第二,此次失利虽然无可避免,但是徐向前仍旧心怀自责,希望之后的战斗能够为党立下功劳,极度渴望打一场大胜仗。

很快,徐向前大展身手的时机来临。

西安事变后,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,组建了抗日统一战线,红军队伍也被改编为新四军和八路军。

八路军旗下有三个主力师团,徐向前的指挥能力无人质疑,因此和师长刘伯承配合,担任129师的副师长。

不久后,刘伯承和邓小平共同前往太行山开辟根据地,而徐向前也前往冀南和山东开创崭新的抗日根据地。

徐向前研究了毛主席平原游击的指示,根据山东的情况提出了“创造平原地人山”的开创性战略思想,大力推动了山东抗日力量的发展。

仅花了一年的时间,徐向前便把山东的八路军从一开始的两万余人扩充到了五万余人,这还不算上分拨出去的三万多人。

徐向前在山东的抗日根据地发展得很好,而且和日军的多次作战都取得胜利,又一次打出了自己的实力。

1940年五月,党中央准备在延安召开七大,徐向前作为党中央重要领导人,自然也被召唤回陕参加会议。

可徐向前怎么也不会想到,这一次回延安后,自己将长达五年时间无法指挥战斗。

一向节俭的徐向前虽然贵为司令员,但是前往延安时仅仅带了几名警卫员,便乔装打扮奔赴延安。

可惜的是,中共七大并没有按时召开。

当时,无论是身在苏联的周恩来和任弼时,还是前线的朱德,徐向前,彭德怀等人都赶回了延安,可意外出现了。

蒋介石在抗日的时候,仍不忘对中共实施打击,于是从1939年底开始,蒋介石便开始策划一系列的“反共”行动。

到了1940年,国民党反动派的针对愈发严重,前线战士面临着日军和反动国军的双重威胁。

再加上会前的一些准备也没有到位,于是中央不得已宣布七大推迟。而当彭德怀等人返回前线的时候,徐向前却没有一同返回。

原来,徐向前之前西征时留下的病患开始严重,再加上赶来延安路上时的长途跋涉,徐向前身体状况变得很差。

中央便决定先让徐向前在这里修养一段时间,山东那边还有彭德怀,许世友等人,所以徐向前可以晚些回去。

可谁曾想,不久后又发生了意外。

1941年,徐向前的身体恢复得不错,虽然没能完全恢复,但是足以让他回到前线指挥战斗了。

同年二月,徐向前送别一些干部去往山东,并且交代他们一些事情,毕竟徐向前也将在不久后回到山东指挥战斗。

送别路上,一匹马突然受惊,开始向四周到处乱跑,徐向前躲避不及被踢中了左腿,身体本就虚弱地徐向前倒在地下久久无法起身。

检查后,徐向前的左腿胫骨骨折,这对于身体遭到多次打击的徐向前来说可是一个坏消息,意味着他又要养很久的伤了。

成功的“生产队长”和抗大校长

1938年美军少校卡尔逊来到黑背考察抗日情况的时候,就见到了徐向前,他在日后的著作《中国的双星》里就提到了徐向前,说他看上去非常疲惫和瘦弱。

能够肉眼可见地被观察出疲态和瘦弱,徐向前糟糕的身体状况不言而喻。

这次看似简单的骨折,却让徐向前的身体出现多种并发症,再加上徐向前心中担忧抗日前线的情况,在这种身心俱疲的状况下,恢复的时间需要更长。

当然,伤病是无法阻止徐向前的抗日热情的,他在养伤期间,依旧关心前方局势,并且写下了一些报告和文章,为前线指挥官们提供了许多抗日思路。

徐向前的受伤,毛主席是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,徐向前是党中央重要的军事指挥官,当初建立了无数功勋,如今却因伤无法上战场。

毛主席仔细观察了徐向前的情况后,便决定先不让徐向前回到前线,而是让他担任陕甘宁联防军副司令。

这次任命毛主席有两方面的考虑,第一就是徐向前的身体恢复不理想,而该职位不需要亲临前线,可以让徐向前边指挥部队边养伤。

第二就是这个部队的任务有些特殊,而徐向前又刚好能够胜任。

原来,由于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第二波“反共”高潮,使得我军遭到了严重的经济封锁和物资封锁。

因此,党中央急需自己生产物资,完成自给自足,而这也是陕甘宁联边防军的主要任务。

徐向前无论是红军时期还是在抗战时期,都在建设根据地时表现出带队建设的才能,所以这个任务交给徐向前,再合适不过了。

徐向前接到任命的命令时,却有些不高兴,因为这个参谋长不是带领士兵在前线大杀四方,而是在偏后方的位置开展生产和建设任务。

当然,稍加考虑,徐向前就意识到了这些任务的重要性,现在可谓是党的存亡时刻,无法完成自给自足,别说前线了,后方的党中央估计都得面临危机。

摆正好心态之后,徐向前开始专心钻研当前情况,并立刻和贺龙制定了计划,立马开展建设和生产任务。

很快,徐向前和贺龙下达了相关任务,不仅下方大量机关人员进入连队参加劳动,还让战士们注重农业生产。

就这样,党的生产能力慢慢提升,渐渐地能够完成对内提供物资的任务,这就是当时著名的“大生产运动”。

陕甘宁地区算是贫瘠地带,在徐向前等人带队建设后,这些地区焕然一新。例如南泥湾,在建设之后变成了“塞上江南”。

事实证明,毛主席没有看错徐向前的能力,此次任命使得党的大生产运动大获成功,并且粉碎了蒋介石想要封锁中共的意图。

一年后,眼见徐向前在职位上做得越来越好的时候,毛主席却又开始给徐向前下达新的任命——抗大校长。

让徐向前担任陕甘宁部队的参谋长,是因为毛主席看中了他的建设才能,那么这次任命他为抗大校长,毛主席又有何考虑呢?

抗大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大学,是中共培养人才的重要设施,多年来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将军,而且,很多早已成名的将军有时也会回到抗大进行学习,足以见得抗大的重要性。

抗大的作用主要是为党培养人才,这其中不光是培养人才的军事能力,更要培养人才正确的政治立场。

毛主席选择徐向前担任抗大校长,也是基于抗大的功能来决定的。

首先,徐向前曾是黄埔军校的优秀毕业生。

1924年,徐向前靠着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,和他同期的还有宋希濂等人,也是在这里,徐向前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培养。

因此,这一段经历使得徐向前具有军校培养人才的能力,加上他本身出色的领导能力,很适合作为军校的老师甚至校长。

其次,徐向前是一位身经百战,常打胜仗的“常胜将军”,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,这让他更有资格教导这些抗大的学生们。

除了以上两个因素之外,徐向前还有一个让毛主席非常看重的方面——正确的政治觉悟。

红军长征期间,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,但是当时张国焘担任红四方面军的政治部主任,因此常对红四方面军的指挥事务插手。

毫无疑问,徐向前保护了红四方面军,也维护了党中央的指挥。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,徐向前高度正确的政治觉悟让毛主席印象深刻。

所以,有着军校经验,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,有着高度正确的政治觉悟,让毛主席认为徐向前就是抗大校长当仁不让的人选。

接到这个任命,徐向前一开始仍旧有些不解与不情愿,但是看见毛主席满脸的信任和期待,又想到抗大是为党中央输送人才的地方,因此徐向前毅然接下这份重任。

不过,当时的抗大却处在一个极为艰难的局面当中。

首先,因为那些年局势瞬息万变,所以抗大也一直没有固定的地点,甚至分成了几个分部。

然后,因为抗大的学生们大多数又是已经进入军队有职位的人,因此会经常临时回到前线,有些官衔大的甚至会无视课堂纪律。

面对这些情况,徐向前立马着手解决,利用他往年在黄埔军校的经验,马上为抗大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和体系,将抗大变成了一所真正的军校。

随后又为抗大的学生们制定了合理的管理办法,让学生们能够有时间学习,也能在需要他们的时候立即赶往前线。

徐向前的这个抗大校长,无疑是成功的,这也更加体现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和知人善任。

阔别战场多年,仍旧屡立战功

接连出任陕甘宁部队参谋长和抗大校长,徐向前为党的生产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,但是徐向前心中还是有些遗憾,毕竟他原本是一位上阵杀敌的前线将领。

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,徐向前也没能回到战场,这让他有些沮丧,还对毛主席抱怨:鬼子要投降了,我没仗打了。

但事实证明,战争并没有结束。

随着蒋介石撕毁和平条约,国共内战顷刻间打响,对于徐向前来说,他将又有机会重返战场,重新打响自己的威名。

终于,1947年,在徐向前苦等多年后,毛主席任命他为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,正式重返战场。

这时,刘邓大军已经挺进大别山,所以晋冀鲁豫军区只剩下了六万人,而国民党大将阎锡山就在太原虎视眈眈地盯着解放军部队。

面对着十三万多人的敌军,徐向前丝毫不惧,立马分析战局,并把目光对准了临汾。

当然,在此之前,徐向前先把这支华北第一兵团训练了一番,因为剩下的六万人,比起主力军队来说,更加散漫,而且纪律性不强。

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整合训练之后,这支部队迎来了蜕变,而他们,也将成为徐向前手中攻破阎锡山的利刃。

面对着历史上从未被攻破过的临汾,徐向前想尽了办法,最终使用炸药将其城墙炸出了一个大缺口。

解放军顺利攻入城内,一举拿下临汾。

徐向前带着部队乘胜追击,一举攻入晋中地区,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攻占了十多座城池,歼灭了阎锡山十万余人。

此次战役,惊动了全国,毛主席更是惊讶道:六万人打败十万人,你们是怎么做到的?

原来,徐向前一向以军纪严明闻名,之前对第一兵团进行了训练之后,还制定了严苛的部队纪律,将这支部队打造成了一支钢铁之师。

交战之前,又会仔细观察敌军动向,绝不轻敌,正如徐向前本人所说:把弱敌当成强敌来打。

因此,徐向前才能够带领部队连克多城,屡立奇功。徐向前的治军方法也被毛主席冠以“临汾经验“,让各军部学习。

这时的阎锡山,已经被重重围困在太原一座孤城里面了,可就在徐向前准备发起总攻的时候,却再次病倒。

不得已,徐向前只能将帅印交给另一位元帅彭德怀,让其代替自己发起对太原的攻势。

不过,哪怕病重躺在病床上,徐向前依旧关心战场局势,通过电报等方式协助彭德怀,一同取得太原战役的胜利。

1955年,在授勋仪式上,徐向前被毛主席授予元帅勋章,绝对是实至名归。

结语:

作为红军时期便闻名的指挥官,徐向前却因为身体原因不得已离开前线,而毛主席一向高瞻远瞩,所以很快便为徐向前考虑了两个职位,陕甘宁部队的参谋长和抗大校长。

这两个职位都非常适合徐向前,徐向前也执行地非常出色。

解放战争时期,徐向前重回战场,在晋中地区大放光彩。

事实上,在革命时期,像徐向前元帅这样把身体拖垮的民族英雄还有很多,而我们需要做的,就是怀念他们的同时,努力为国家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。

参考文献:

李宁.徐向前与红四军在大别山[J].中华魂,2021,(第10期).

邢玉国.大智大勇徐向前[J].老年教育(长者家园),2018,(第11期).

王树人.徐向前元帅一生所担任的职务[J].党史博采(上),2021,(第11期).

熊坤静.徐向前驰骋鄂豫皖边[J].党史纵览,2021,(第9期).

孟红.徐向前元帅的独特带兵法宝[J].党史纵览,2021,(第10期).

编辑:弗道恩

责编:林画

发布于:天津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